第450章 皇陵-中-《大时代的中华梦》
第(1/3)页
宗正府和内阁对于韦珣提出的皇室陵寝不陪葬器物,只重葬礼仪式的要求并没有反对,甚至内阁还是支持韦珣的一方。
因为韦珣要求皇室成员去世,葬礼花费都是皇室出资,不取国库分毫。
其实要不是皇室身份摆在那里,韦珣的意思是跟后世那样选个吉穴藏了就行,毕竟逝者如斯,再好的东西也享受不到了。
但在选址上,真的就难住了宗正府,也难住了茅山派、正一观、全真教和龙虎山这样的道教正宗。
古时候的看风水,考虑的还主要是地下水位、地气、土质等自然条件,是否关系到棺木、尸体能否较长时间保存的问题,并未涉及与子孙后代的关系。
秦汉以后,随着堪舆、相宅之风的盛行,开始掺进了许多迷信的成分。这种迷信色彩的加重,使许多相信风水之说的人认为,墓地选址的好坏与吉凶,直接影响到现实人生,如果墓地风水好,会给子孙后代带来运气,否则就要倒霉,并使家道衰败等等。
明永乐皇帝决定迁都北京,奉永乐旨意专为徐皇后选择“吉壤”的廖均卿等人,在北京四周足足跑了两年时间,才好不容易找到了几处供挑选的地方。
据说最先找到的是南口外的屠家营,但因皇帝姓朱,朱和猪同音,皇帝认为猪一旦进了屠户的家,除伸长了脖子挨宰,别的没有什么好事,未能同意。
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,羊和猪本可以相安无事地各自生活,但山后却偏偏有个村子叫“狼儿峪”,猪的旁边有狼盯梢自然危险异常,也未被采用。
再一处是京西的“燕家台”,永乐皇帝感到“燕家”和“晏驾”是谐音,不吉利,又遭到否定。
后来廖均卿又呈上京西潭柘寺的绘图给皇帝观看,永乐认为景色虽好,但山间深处地方狭窄,没有子孙发展余地,亦未能入选。直到永乐七年,廖均卿等人才又在京北昌平县黄土山下选中陵地,并由朱棣亲自察看后拍板决定下来,这便是后来人们看到的十三陵区。
第(1/3)页